Share in Facebook
Share it
Go to English Version

領養服務電子報(2020年2月版)


下載電子報:
愛築這個家(2020年版).pdf


領養服務電子報(2017年6月版)

下載電子報:愛築這個家(2017年版).pdf



東網 (2019/12/28)

外籍夫婦跨血緣領養,新手媽告假半年建親情

 Ben()Sarah()領養兒子後生活幸福

隨着科技發達,不少不育夫婦採用人工受孕等方法一圓父母夢,同樣有不育問題的外籍夫婦Ben及Sarah則選擇領養兒童,展現跨血緣的愛,半年前領養在港出生約1歲的華籍男孩Miles。由兩口子變成一家3口,見證着兒子成長,他們都說目前生活十分幸福,言談間充滿父母的喜悅。

30多歲的Ben夫婦都是國際學校的教師,因不育問題向保良局申請領養孩子,為了迎接Miles的來臨,他們積極向身邊有領養孩子的朋友取經,並閱讀大量有關育兒的書籍,做足當父母的心理準備。媽媽Sarah特地請了半年無薪假,一手一腳包辦兒子的飲食起居,培養親子感情。現時近2歲的兒子喜愛投入爸媽懷抱,表現倚賴,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。

問他們與兒子相處最難忘的片段,Sarah笑說,不是甚麼特別事件,來自生活的點滴及細節最感動,例如Miles在公園玩耍玩得興起突然回頭望看自己的剎那,感受到他們在Miles心中佔有一定位置;又如帶兒子回英國老家時,Miles首次與整個家族成員見面,並與表兄弟玩樂時,也令她相當感觸。
回憶選擇領養條件時,他們都說,沒有設定太多限制及考慮,就如一般父母不能掌握孩子的性別、性格等因素,但二人要全職工作及缺乏育兒經驗,現實上未能照顧嚴重醫療需要及有嚴重障礙的小孩。

Sarah感性地說,這是箇中最猶豫及艱難的決定,親生小孩沒有選擇空間,但希望給養子提供最合適的環境,不得已作出選擇。周邊的人對他們領養的決定都豎起拇指稱讚,稱為社區及孩子建造了美好的未來。

 Ben教兒子Miles游泳,兩人樂也融融
 Ben夫婦分享領養兒子的喜悅

 Ben一家三口在公園愉快地玩樂。
 Ben一家三口親親大自然


全港待領養兒童70人 開放態度增成功配對機會

 

錢倩君鼓勵領養夫婦提升領養的開放度,令孩子得到家庭温暖。

以往不少意外懷孕的年輕父母放棄撫養寶寶,交到社會福利署等待有心人領養,近年多因孩子身體殘障或其父母背景複雜,成為被領養兒童。社署最新資料顯示,過去5年待領養及被領養兒童數目均呈現下降趨勢,領養最大困難是領養家庭期望與兒童殘障情況有落差。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指,領養父母首要以孩子福祉為依歸才增加成功配對機會,鼓勵申請者態度開放,令孩子得到家庭溫暖。

社署資料顯示,20142019年的5個年度內,每年待領養兒童均有約70多個。截至今年6月,待領養兒童有70人,殘障及3歲或以上兒童分別佔39人和15人。被領養兒童數目更呈現下降趨勢,從20142015年度108人,跌至20152016年度87人,至20182019年度更減至61人。

社署發言人解釋,待領養兒童狀況日益複雜,例如健康欠佳、患有殘疾、年紀較大及家庭背景複雜,也令被領養兒童的數目減少,年齡愈小的兒童被領養的機會愈高,而領養最大困難是領養家庭期望與兒童殘障情況有落差。

社署透過保良局、母親的抉擇或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3間認可機構處理領養服務,錢倩君承認配對領養個案時申請人有期望落差情況,指現時待領養孩子的父母或受毒品等複雜因素影響,而領養夫婦則傾向選擇家庭背景較簡單的孩子,新手父母因未有足夠能力及配套妥善照顧殘障兒童,也不願錯過孩子各個「第一次」,故會傾向選擇三歲或以下幼童。

她說,按過往經驗,大多有嚴重殘障的兒童都以海外領養為主,外國有相對充足配套滿足孩子的需求。像外籍領養爸媽BenSarah不計較孩子家庭背景的申請人不多,對領養條件開放有助配對,更是短時間內成功領養孩子的關鍵,「時間係培養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石,父母時間上許可的話,在領養孩子初期請假陪伴就最好。」

社會福利署過往五年被領養兒童的數目呈現下降趨勢。

保良局為本地獲認可的領養機構之一。

東網: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191228/bkn-20191228040025746-1228_00822_001.html

東方日報:https://orientaldaily.on.cc/cnt/news/20191229/mobile/odn-20191229-1229_00176_023.html


成報 (2019/2/19) 

領養家庭:「孩子是天賜禮物」領養成就圓滿家庭

 幸福一家三口愛無分血緣

瀅瀅,以及EdmondSusana兩夫婦,原本各有一段不完美的人生。瀅瀅是一名待領養的嬰兒,從未嘗過被父母疼愛的滋味;EdmondSusana雖然恩愛,遺憾是膝下猶虛,未能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。然而一年前,瀅瀅、EdmondSusana互相介入彼此的生命,從此,瀅瀅有了一個家,EdmondSusana亦有了屬於他們的孩子,三人合力編織出一個人月兩團圓的故事。

 EdmondSusana及瀅瀅,透過領養成為一家人,組織幸福家庭。

這天SusanaEdmond2歲的瀅瀅,一起到公園玩耍,小女孩不時跑跑跳跳,摸摸樹葉,望望滑梯,又與Susana玩搖搖板,全程笑咪咪,可愛得如小天使。而Edmond則在旁看着瀅瀅,一副有女萬事足的樣子。眼前的這個畫面,大家理所當然會認定是爸媽帶着女兒一起來公園玩耍的情景,但原來眼前的「我們仨」,一點血緣也沒有。 

相處後產生愛 視如己出

一年前,SusanaEdmond經保良局安排下領養了當時1歲左右的瀅瀅,自此成為真正的「我們仨」,一家三口雖沒有血緣關係,但夫婦二人都把瀅瀅視如己出。媽媽Susana說:「當初我也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(能否視如己出),但經過一年相處後,已對她產生愛,我和丈夫已視瀅瀅為親生骨肉。」

愛小孩,緣何不生育呢?SusanaEdmond結婚時已決定不生育,但後來出身大家庭的Edmond,不時帶外甥出外玩,感受到育兒的樂趣,因而改變主意想生孩子。可惜人到中年,要生育也不容易。有次Edmond在保良局當義工,看見很多小孩失去父母,覺得他們非常需要一個家,因而向太太提出領養小孩的建議,太太亦支持丈夫的決定。不過,要把一個沒血緣關係的小孩帶進自己的家庭,並非只是夫婦二人的事,背後涉及兩個家庭。畢竟,上一代思想較傳統,未必接受孫兒是領養而來,可幸SusanaEdmond雙方的家庭都相當支持。他說:「在我的家內,我爸爸及另有5個親戚,好像我姑媽均是領養回來,但大家的感情依然很好。所以領養對我們來說,是很平常的事。」

 SusanaEdmond已視瀅瀅為掌上明珠,對她寵愛有加。

初到陌生環境 情緒或不穩

經多番考量後,二人向保良局申請,經審批及等候後,他們獲配對一名小孩。他們細心了解孩子的背景資料,包括孩子生父母的健康及精神狀况,生母懷孕時有否吸煙、飲酒或吸毒等,他們將資料交予自己的家庭醫生分析,醫生認為孩子日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,而夫婦二人擔心未能應付,故唯有放棄。Susana說:「當時拒絕後,除心情失落外,還覺得有點對不起那孩子,幸得我姑姐開解說『領養要看緣分』,才慢慢釋懷。」

後來,兩夫婦再獲配對一名小女孩,即現時的女兒瀅瀅。今次家庭醫生認為小朋友健康狀况適合,他們即時接納並獲安排見面。他倆猶記得第一次見瀅瀅時,她只得1歲,外表十足男仔頭,見面期間更大哭起來,不過這一哭沒有嚇怕SusanaEdmond,最後瀅瀅成為他們家中的一分子。

不過,瀅瀅要真正被領養,之前還要花上不少工夫預備,例如領養機構希望小朋友日後的生活不會和先前有太大的分別,因此要求Edmond夫婦在領養前的兩星期,每天到機構探望女兒培養感情,還要預備孩子一直慣吃用的配方奶粉或奶嘴。由於孩子始終不是自出娘胎便跟着領養父母生活,因此社工早已向Edmond夫婦預告,孩子無論在生活或情緒上均需要適應期,例如在陌生環境下,她的情緒可能變得不穩,需要逐漸適應。幸好,瀅瀅適應力強,跟他們同住後只試過一次半夜驚醒嚎哭,很快便投入新家庭內,展現精靈聰敏的一面。Susana為了方便替女兒換片,曾教她作類似瑜伽的橋式動作(bridge pose),以及教她握住雙腳,瀅瀅也一一學會。這些生活點滴,為Edmond的家燃起了不少笑聲及活力。Susana不諱言瀅瀅猶如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,「很多朋友說領養父母很偉大,但我從來都不覺得,領養不代表只得我們付出,女兒令我們的家更圓滿」。

 Susana經常和女兒一起看故事書,更以繪本解釋領養概念。

不介意女兒日後找回生父母

雖然二人都將瀅瀅視如己出,但他們始終只是瀅瀅的養父母,因此他們仍會向她透露自己的養父母身分,Edmond說:「很多親友都知道她是跟我們沒有血緣,她遲早也會知道,由父母口中透露,總好過由其他人說出。」Susana表示社工鼓勵他們向小朋友交代身分,並教她用繪本向女兒帶出領養的概念。每夜臨睡前,Susana也會向瀅瀅說:「我們不是生你的父母,但也會愛惜你,我們是一家人。」讓她從小開始,慢慢理解自己和領養父母的關係。

然而女兒知道自己身分後,將來若想找回生父母,又怎麼辦?EdmondSusana都說不擔心,Edmond分享自身經驗,他說:「我家被領養的親戚,其中有些在10多歲時已找回自己的生父母,但始終和養父母的感情要好,反而跟生父母很少聯絡。」Susana也明白孩子成長後,會好奇想知道親生父母是誰。「換了是我,也想知生父母是怎樣的人。如果她想找,我們也會陪她尋找。」

現時EdmondSusana仍屬新手父母階段,不時參與保良局定期舉辦的育兒課程。他們甚至參加了同路人組織,與其他12個領養家庭互相支持和交流。Susana說:「希望將來女兒與同樣是被領養的人做朋友,令她不會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。」

 

SusanaEdmond忙於為女兒安排幼稚園面試,當大家討論到女兒的表達能力時,Susana忍不住說:「我小時候的表達能力幾好,瀅瀅遺傳到我的基因,語言能力應不錯。」Edmond即時糾正她:「她沒有你的基因。」說罷,二人大笑一輪,完全擺脫了血緣的阻礙。

 

SusanaEdmond不諱言要鍛煉身體,保持良好體魄,陪女兒四圍玩。


一生承諾﹕從小解釋領養身分他人代說或影響親子關係

電影中的領養情節有這樣的一段,準備領養的父母,面前有一堆小孩,父母檢閱一番後,便將最合眼緣的孩子帶回家。現實的領養程序當然並不是這樣,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告訴大家,領養的程序及需注意的地方。

1. 申請領養孩子時,可以選擇其性別、年齡及健康狀况嗎?

錢倩君表示,不少人想領養身心健全的兒童,但在院舍等待被領養的小孩,部分背景的確比較複雜。申請者可對小孩的性別、年齡及種族等有基本要求外,亦可選擇是否接受生父母有精神病、智力問題、家族病史,以及生母懷孕期有否吸煙、飲酒及吸毒等,因這些因素有可能影響孩子成長。錢倩君強調:「領養父母一旦接受小孩,就如一生的承諾,應終身愛護,不應放棄。否則會對小孩造成更多的傷害。」

2. 要告訴孩子領養身分嗎?

錢倩君鼓勵父母從小向小孩解釋領養概念,最好就從領養爸媽口中說出,否則由他人代說,可能影響親子關係。她建議可婉轉地向孩子解釋,她舉例:「你3個月大時,我們由保良局接你回來,當時很開心」;又或建議在母親節或孩子的生日時,教他們說:「多謝生母」。養父母從子女年幼時開始談及這個話題,也可以訓練自己愈講愈自然,減少尷尬。

3. 若孩子想尋找生父母,即代表要離開領養父母?

子女對自己的身世好奇是正常的,他們會疑惑「究竟生母是什麼模樣?」、「點解不要我?」、「究竟我的鄉下在哪裏?」,這些資料均有助子女整合自己的身分。不過他們始終沒有和生父母相處過,難以產生深厚感情。只要孩子跟領養父母的關係好,錢倩君相信子女不會因此而放棄養父母。 

而有意尋根人士亦可向社會福利署尋求協助,在得到生父母同意下,雙方可逐步接觸。起初可以書信來往開始,由社工做中間人,為大家交換信件,之後可由社工安排見面。她指尋找生父母的過程中,子女的確會牽起不少情緒,需由社工從旁支援協助。


經濟日報 (2017/7/7)

68個無人領養的被遺棄兒童 保良局:請接納家境複雜的孩子

早前重返娛樂圈的陳松伶在探訪殘障孤兒後計劃領養小孩,名人愛心領養感動社會,但在現實世界中,有些被遺棄的孩子一直等不到一個家,因為他們都來自較複雜的家庭,或是身體殘障,而領養者往往都想領養一個健全又清白的孩子。保良局指,去年本港就有68名被遺棄兒童在等領養。

出生後被拋棄的孩子,由社署和3間本地組織提供領養服務,保良局是其中之一;去年本港就有182名小孩被領養。


不過本港去年底仍有
68名兒童待領養,當中沒有身心健康者,大部分是殘障,佔了40人;亦有6人來自較複雜家庭,例如親生父母曾吸毒;其餘則包括健康有問題,又或已經3歲或以上。


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指,待領養的兒童中,沒有身心健康者,原因是這類孩子一般都很快被領養,毋須等待。

錢解釋,現時社會對單親媽媽的接受程度高了,女性亦有工作能力,單親照顧小孩沒有像幾十年前困難,故開放准許單親領養,健康又背境清白的孩子被領養的機會更高,數字比以前少。

至於等待領養的孩子,往往都是背景比較複雜。錢指,本地家長領養時通常選擇年幼、健康,及背景清白的小朋友;但現時社會較複雜,等待領養的不是這些小朋友。她說:

}生父母家庭與以前不同,以往可能是兩小無猜,不小心懷孕把孩子送來保良局;但現在,來的爸爸媽媽都可能是毒品影響或是精神健康有問題,小朋友的家庭背景比以前複雜。~

錢指,背境有異不代表這類小朋友發展會差,可能只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協助,例如若生父母曾吸毒,小朋友可能要經過戒毒治療,建議申請領養家長可檢視自己的能力、精神、時間,及自己的接受程度。

至於大部分待領養的兒童是健康有問題或殘障,錢倩君提醒:

}就算自己親生都不能一定保證未來一定健康。多數家長想領養0-18個月的小孩,但例如發展遲緩也要到3歲才發現。你要接受遲些就算出了甚麼狀況,你也要待他像親生的兒子一樣,願意一生一世照顧他。~


保良局領養服務組主任錢倩君(左)指,被遺棄兒童很需要一個家,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。右為保良局綜合家庭服務協調主任 (家庭及兒童福利屈佩蓮。(陳國峰攝)


現時大部份等待領養的兒童都在2歲以下,因小孩記憶尚未深刻,容易建立關係,對孩子和領養家庭最好。但也有些兒童因不同原因而受阻,例如生父母生完就失蹤、坐監、或有精神疾病 
錢倩君解釋,親生父母失蹤又沒有簽紙放棄撫養權,要為小朋友啟動領養程序需要很多工作,例如登報證明完全找不到生父母等,才或上法庭為小朋友申請領養。

}有的失蹤了一年,又突然出現,然後又失蹤,等等下可能小朋友都56歲了。~

保良局綜合家庭服務協調主任 (家庭及兒童福利屈佩蓮指,年紀較大的兒童不代表不適合領養,但挑戰較多,因為他們已經有認知,懂得抗拒,領養父母需要裝備自己應對孩子的行為情緒問題。
錢倩君指,被領養的小朋友有時會比較自卑,會認為是否自己比較差,令父母放棄自己?保良局會為領養家長提供工作坊,例如如何建立依附關係。她說:

}不是小朋友慘而要被領養,小朋友也帶了很多歡樂給領養家庭,希望社會人士明白,領養不是單向的幫助小朋友,而是雙向的。~

錢倩君強調,一個穩定的家庭對兒童成長影響甚大,待領養兒童常住在院舍或寄養家庭,不會有人日日教他生字和說話,話說能力比同齡小朋友差,有些甚至會被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,但有些被領養的兒童,2個月後已突飛猛進。

}有些甚至識了100個英文生字,而且不只一個案,你就發現一個穩定的家庭對小朋友真的好緊要。~

保良局數據顯示,一般申請領養的家庭,年齡由30到尾左右至40,多數比較穩定。大部份也沒有自己的小朋友,本地領養的情況,多數也是不育。錢倩君強調:

}保良局不是為家長找小朋友,而是為小朋友找最適合、長遠可以依附情感的一個家。~

程序上,一對夫婦或是單身人士有興趣做領養家庭,可接觸相關機構與家庭作評估,適合的領養家庭,可與待領養的小孩配對。配對時間不一定,理念是為小朋友找最適合、永久的家。

配對後,有最少6個月的試住期讓小朋友同家庭適悉,期間每月社工也會做家訪。若一切順利,領養家庭需上法庭申請如出世紙的「領養紙」給小朋友。錢倩君提醒:

}領養是一生一世的承諾,有法律程序正式與小朋友成為一家人,與親生小朋友沒有分別~

Close